快三平台|快三平台
快三平台2024-07-16

青岛外贸中小微企业是如何破局 的******

  四季度 是传统的外贸旺季,但2022年外贸却出现了“旺季不旺” 的情况。此外 ,在外需不振、地缘冲突加剧、新冠疫情反复等因素 的影响下,我国单月进出口同比增速已连续4个月下滑 ,中小微外贸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生产经营压力 。如何在困境中探索新出路,在危机中觅得新机遇,成为外贸企业亟待破解 的共同课题 。记者探访青岛多家中小微外贸企业发现,不同类型 的外贸企业正在寻求适合自身特点 的脱困良方。

  近几个月来,受外需走弱 、地缘政治 、新冠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我国月度进出口增速有所放缓 。2022年四季度以来 ,外贸进出口进一步承压 ,原本的外贸旺季似乎也没有“旺起来”,数量庞大 的中小微外贸企业面临着诸多生产经营难题。面对不利局势 ,中小微外贸企业如何应对困境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青岛部分外贸企业 ,深入探访不同类型企业的脱困之路 。

  智造升级积极应变

  在山东胶州胶北街道的青岛前丰国际帽艺股份有限公司,刚建成 的智能车间内 ,数百台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全速运转 ,工人却寥寥无几 ,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生产取代了传统制帽的手工缝制 、裁剪等工序 。不远处 ,还有一处5层车间和一处研发中心正在紧张施工中 。公司总经理王爱美告诉记者,“得益于智能制造,2022年公司业绩逆势上扬 ,前10个月出口额已经突破3000万美元”。

  与许多制帽公司一样 ,前丰也曾是一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车间里坐着上百位工人,每人守着一台缝纫机,同一个款式 的帽子可以做上一年甚至几年。”王爱美回忆起几年前的生产场景说道 。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际市场需求锐减,公司年出口额降幅超过50%,加上许多“单款多量”的订单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 ,公司产品竞争优势锐减。

  转移还 是转型?困境之下 ,王爱美观察到,全球市场需求趋于个性化,每个月都有大量新款订单,每一款的需求量甚至不足一百个 ,对交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全新 的市场变化,数字化和自动化转型 是唯一出路。”王爱美下决心改变生产模式 ,发力柔性生产。

  转型之路刚迈出第一步,前丰就遇到了生产设备研发难题 。“帽片布料太软且容易粘连 ,找不到合适 的生产设备。要实现柔性生产 ,更 是难上加难 。”王爱美一连数月在外奔波 ,寻找愿意承接项目 的研发机构 。8个月后,等来了一代设备的交付 ,然而令人失望 的是,机器无法正常使用。王爱美没有放弃,一边四处寻求技术支持,一边同公司工程师一起 ,在一代机 的基础上继续改进 ,采取模块化生产思路 ,逐步攻破视觉识别、机器人系统、智能传感等一个个难点 。

  “数字化转型后 ,我们实现了帽子生产线60%自动化,生产效率提高了58% 。到2023年底,争取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王爱美对智造升级底气十足,“流程再造和管理系统升级后,能快速识别不同订单 的设计需求 ,自动生成生产任务 。不仅实现产能翻番 ,款式更 是千变万化。现在每月能完成800个订单,最快一周即可交货 ,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 。”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全过程数字化精益管理让世界各地 的订单蜂拥而至 。“目前公司产品出口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1年外贸出口额增长40%,2022年预计再增长55%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唯有练好内功增添底气 ,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变化 。”王爱美说 。

  胶州市李哥庄镇 是远近闻名的制帽之乡 ,这里汇聚着400多家制帽和配套企业 ,且大多数 是小微企业,他们也面临着和前丰相似的市场困境 。不少制帽企业想通过智能化升级寻找出路,然而设备更新换代费用高昂,很多小微企业望而却步。怎么破解这个难题?

  共享工场概念应运而生。在位于李哥庄镇的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 ,总经理庞智告诉记者,许多小微企业想更新自动化设备,但无奈企业规模小 、资金有限,“我们转变思路 ,采取共享工场形式,将130余台用于制造帽檐、帽带和魔术扣的设备放在同一场地 ,仅向合作企业收取加工费用 ,为中小企业破解了智造转型困局” 。

  庞智介绍 ,制帽企业可将帽檐、帽带等生产环节通过手机APP等方式线上下单,共享工场系统接单后,将订单同步到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利用共享设备代替传统人工,生产成本可降低40% ,加工质量和稳定性也有保障。目前已有230多家企业加入这种生产模式 。”

  青岛众弘鑫制帽有限公司就 是共享工场的受益者之一。总经理高飞告诉记者 ,公司平均每个月生产近20万顶帽子,有了共享工场,企业节约了人工成本,生产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

  “我们希望借助‘共享’优势 ,将小微企业从生产压力中解放出来。让小微企业在传统制造行业 的转型升级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应对市场 的不确定性 。”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党委副书记郑建表示。

  新政策激活新模式

  4名主播,直播21天 ,卖出4000余单红酒 ,共计770万元销售额……这是青岛绿辰进口商品展示推广有限公司2022年“双11” 的战绩 。“在保税仓里直播卖红酒,对我们来说 是一次销售模式 的创新突破。虽然销量不大 ,但也弥补了线下渠道 的下滑 。”公司副总经理杨东升告诉记者。

  绿辰公司 是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 的一家中小型保税仓储企业。近几年,受疫情反复、国际环境动荡等因素 的影响,绿辰 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从2020年开始,葡萄酒进口量连续两年下滑15%左右 ,加上国际海运价格高涨 、聚餐饮酒需求减弱等原因,线下销售非常艰难,葡萄酒板块利润年均下降将近30% 。”杨东升回忆。

  绿辰遇到 的困难,在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并非个例。黄岛海关在走访企业时发现 ,不少企业进货量大幅减少 ,保税仓出现闲置情况 。于是便向企业积极推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创新制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

  “有了新政策 ,保税货物经过线上通关手续后 ,可以继续存放在保税仓内 ,这为我们在保税仓里直播卖货奠定了基础 。”杨东升给记者细数了新政策带来的3点好处 :一是保税产品保真,消费者敢买;二是保税仓直接发货 ,节省了装卸 、物流、仓储成本;三 是至少省去两层代理商,商品价格便宜 。

  2022年1月份,绿辰成功试单一般贸易商品保税仓电商“一件直发”业务 ,在全国率先开展一般贸易商品保税仓电商B2C新模式 。在积累了一定 的线上销售经验后 ,9月份,绿辰正式步入电商直播领域,让国内消费者通过直播平台就能买到保税仓源头保真 的高质量产品 。

  自2022年初成功试单后,绿辰仅葡萄酒板块全年线上销售额就已突破2000万元,再加上线下渠道,整体销售额已恢复到2019年最好水平 。谈及2023年的发展 ,杨东升信心十足 ,“我们将继续利用政策优势 ,发力线上电商 ,力争葡萄酒板块线上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同时试水日化产品保税仓电商业务 ,实现公司经营全面好转”。

  不只 是绿辰,越来越多外贸企业在新政策助力下打造出了新的运营模式 。

  青岛菲尔斯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业务的小微企业 ,为国外 的轮胎企业供应设备部件、材料和五金配件等。近年来,发展环境 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菲尔斯特面临着供需变化 、物流运输等多重难题。不少上游企业 的生产节奏被打乱 ,产成品交付周期延长,供应很不稳定,直接影响了身处销售环节的菲尔斯特 。此外 ,生产企业所需的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也让菲尔斯特 的采购成本相应增加。

  国外市场疲软、海运费用高昂 、客户采购计划延后等是影响出口业务 的重要因素 。“2021年以来 ,海运费大幅上涨 ,加上外汇汇率波动幅度较大,造成销售价格频繁波动 ,现金流十分紧张 。”青岛菲尔斯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江羽介绍。

  税务部门新出台 的出口退税政策可谓一场“及时雨”,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困难。“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税务局推出的海外仓出口退税政策 ,助推我们开创了新 的运营模式。”青岛菲尔斯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智谋告诉记者 ,过去,出口货物报关离境后才能申请办理退税,现在企业收齐增值税发票 、报关单等单证后,不用等货物离境就可以发起出口退税 的预申请 。

  “以往 ,我们随时下单、零星发货 的运营模式有利于早日拿到出口退税。有了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后 ,我们便把运营模式调整为集中交货、集中装箱海运 ,装箱容积率提高20%,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 。此外,退税时间也由之前的60天提速到15天左右。”张智谋说 。

  张智谋告诉记者 ,2022年以来 ,公司已成功申请退税980余万元,企业资金进一步盘活 ,为公司开拓海外市场增添了信心和底气,“我们 的出口业务逐渐回温,预计2022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500万美元,同比增长114%”。

  供应链优化解难题

  走进位于青岛莱西市姜山镇 的千里行集团有限公司 的生产车间,一双双商务皮鞋、冷粘鞋、硫化鞋正从流水线上下线 。公司总经理张杰告诉记者,千里行集团是一家以鞋类制作与出口为主 的外贸企业 。近年来 ,受多重因素影响,在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公司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困难 。

  困局之下,千里行开始了优化供应链 的探索之路。张杰介绍 ,“过去,我们的原材料供应链主要来自国外 。之前出于防疫需要 ,原材料进口后往往需要在港口 、库房存放一段时间 ,生产进度和产品交付受到很大影响” 。

  “面对原料供应瓶颈,我们加紧进行国产化替代,反毛皮、PU合成革等原本需要进口的原材料全部转为国内供应,稳步推进供应链国产化步伐 。”张杰告诉记者 ,供应链国产化优势明显 ,货款结算周期相对较长 ,资金压力减轻许多。货物运输周期短则3至5天,最长也不超过两周,而在国外发货海运需要1到3个月 。国产化替代后,材料 的品质管控和生产计划管控也更加精准 。更重要的 是 ,供应链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可控因素减少 ,风险随之降低。

  优化供应链成为越来越多外贸企业应对经营难题时 的选择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 的青岛开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就 是其中之一。

  “做农产品深加工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很大 ,当然这也与我们 的供应链战略选择有关。”公司董事长商会明告诉记者,“在食品行业 ,要想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产品序列必须要全。我们提出了‘做强单品 ,做全序列’的战略。但 是做全序列并不简单 ,每个产品都要不断试错。一个新品种从开发到让客户接受,大约需要3年时间。”在不断研发 、不断试错、不断成熟 的过程中 ,开创食品逐渐形成了20多种水果和蔬菜序列的产品供应链 。

  “做全序列的战略选择 ,避免了短期市场变化带来的订单波动 ,但因序列较多 ,需要收购的原材料也很多,资金周转成为最大难题。”商会明坦言,“在过去 ,开创食品这类企业按地方政策只能被认定为批发零售企业,不能被认定为制造企业 ,银行授信额度也受影响 。”青岛市有关部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通过多方调研 ,参照制造业标准对开创食品进行支持 ,银行授信额度也由此增加 ,解决了公司资金紧缺难题 。

  “未来 ,我们还要向产业链纵深发展,拉长产业链条 ,助益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 。”商会明说。

  创新赢得新机遇

  在位于青岛市李沧区 的中特科技工业(青岛)有限公司 ,技术人员正在车间里对一排排自动化设备进行调试。“我们 的设备远销韩国、日本、土耳其 、越南等国家 ,最多时年出口额达3500万元。”公司总经理李学强说 ,“这几年 ,由于出国服务不方便 ,市场变化较大,出口大幅下降 ,2021年公司出口额只有不到100万元”。

  面对不利 的市场环境 ,中特科技探索出一条换道创新的“自救”之路 。

  “之前公司主要做家电电机的自动化生产线 ,现在我们开辟了新领域,尝试新能源汽车 的刹车电机 、水泵电机、风扇电机等产品的自动化生产线。”李学强告诉记者 ,新能源汽车生产对设备 的标准 、精度、设计可靠性要求更高 ,这对中特科技来说意味着诸多新挑战。

  “很多创新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必须一点一点摸索前行。”李学强举例说 ,“新能源汽车刹车能量转换电机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就 是对公司创新能力的一次考验 。研发工作对我们的设计能力 、工艺水平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需要多类人才合作才能完成”。

  该公司研发中心的申保玲告诉记者,为了使研发顺利进行,公司引进了电机工艺、设备制造、智能控制等多方面的顶尖人才,并与青岛科技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 ,最终使得该项研发得以成功。

  换道创新 ,让身处困境 的中特科技赢得了新市场 。“2022年,我们 的出口额预计恢复到1000万元 ,其中新能源汽车电机生产线 的占比提高到30%以上 。我们还将建设新厂区,在保持原有生产优势的同时,把新能源汽车电机这一新领域做优做强做大。”李学强说。

  不同于中特科技“做加法”的创新策略 ,青岛万青家居用品有限公司选择在“做减法” 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创新。

  在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万青家居展厅 ,各种床上用品、软纤维制品等产品琳琅满目。“我们的床上用品主要面向日本市场,受疫情影响,2020年出口订单下降超20%。同时 ,海运等各种费用 的上涨也让企业经营一度十分艰难。”青岛万青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友平说。

  如何走出经营困境?万青家居下定决心“断舍离”:聚焦优势产品 ,加大创新力度,打造企业 的核心竞争力 。

  “我们最多时有100多个品类 的产品 ,导致资源分散、内耗大、资金回笼慢、生产效率低下 、管理风险较高 。”杜友平告诉记者,疫情带来 的市场危机倒逼他们做出了聚焦创新的决策,砍掉一半非优势品类,聚集资金和资源,组建了研发团队 ,用创新赢得新机遇。

  “我们 的创新方向是开发新产品、新材料 、新品类 。譬如 ,我们开发的一款秋冬季新面料产品,刚一上市就受到市场青睐。”公司研发部经理张庆锋说 ,“从上市起,产品订单不断追加,从6万件一直追加到10万件。最近 ,这款产品还在日本第三方市场调查中获得消费者满意度评价第一名。”万青家居也由此尝到了创新 的甜头 ,现在每年开发近30款新产品。

  创新让许多像万青家居一样的外贸企业走出困境 ,跨入新的发展轨道 。2021年 ,万青家居 的出口额同比增长20% ,2022年预计增长10%至15% 。“未来 ,我们还将继续在创新上下足功夫,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让企业在强大创新力 的加持下 ,走得更稳更远。”(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快三平台

烟火深处 的爷爷足球队******

  从“学校体育”发芽 ,因“终身体育”发展——

  烟火深处的爷爷足球队

  很难再有一个足球场如这般“螺蛳壳里做道场”。

  一块接近标准的5人制球场 ,长45米 ,宽22米,两个长边竖起铁丝网 ,一边挂着横幅“中国足球从我做起”,另一边用蓝色KT板顶棚延伸出狭窄 的综合区:破旧 的沙发和不成套的桌椅组成休息观战席 ;更衣室等同杂物间 ,想钻进去,得先拨开挂得密密麻麻的旧球衣借光 ,才能在足球和运动包的缝隙里找到落脚之地 ;休闲娱乐区最“宽敞” ,塞着4张很难同时落座 的麻将桌和观赛用的100寸电视;厨房“可以做几十人 的饭菜”,还有一个洗澡间。平日训练,至少二三十人活动 ,若有比赛,容纳七八十人也 是常态。

  可要找到这个“秘密基地”,得先穿过一个农贸市场,带着生鲜干果、蔬菜杂粮的人间烟火气,转角隐入绿茵场。一进门 ,球场宽边的白墙上4个红字显眼“老有所乐” ,一排小字点明方位“昆明市茨坝老年活动中心” 。

  “球队活跃的队员有70多人,五六十岁 的居多,80岁以上的还有6名 ,年龄最大的88岁, 是一支爷爷足球队 。”66岁 的孙滇云算得上队里 的“中坚力量”,作为昆明一友足球俱乐部领队 ,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这支中老年足球俱乐部有着40年历史 ,而这个球场 是大家自筹9万元建的 ,“每周雷打不动 的两次训练,这里已经成为老球员们的精神家园 。”

  “我们 是1982年成立的,当时昆明市第一中学毕业 的学子踢足球 的特别多 ,为了延续学校的足球文化,大家就商量成立一个俱乐部 。”这个被命名为“一友” 的俱乐部最初有4名创始人,当时20多岁的孙滇云是年龄最小 的一个,而另外3位“老大哥”包括中国足坛名宿马克坚 、前昆明市体工队队长高祖培、前昆明市足球办公室主任白云祥 ,“4个发起人 ,现在就剩我一个 ,其他都‘走’了。”

  学校 的足球氛围,84岁 的李崇智仍印象深刻 ,他是原云南省足球队球员 、教练 ,球龄已有70年 ,而他 的足球启蒙正始于校园,“1952年我进入昆一中,当时就被学校的体育氛围吸引 。”他记得,学校有两个“最好、最标准”的足球场 ,篮球场也有10多个,“下午4点半下课,上千学生一撂课本就去球场了。”

  但这并非不重视学业 ,而 是在当时,体育和文化课地位等高 ,“成绩好 、品德好 的学生才能去踢球。”李崇智表示 ,目前,俱乐部里80岁以上的成员中还有两人是他 的同学 ,“我们都 是昆一中的学生,也都是云南省第一批专业足球队员 。”

  有了学校的基础,俱乐部很快发展到60多人,最初以昆一中毕业 的学生为主,“来了不少中年人 。”孙滇云记得,队伍成立不久,全国的中老年足球赛开启,为了参赛 、壮大队伍,各行各业 的人加入进来,“警察、医生 、自主择业的、京剧团唱戏的……但大部分都有足球底子,很多人有过专业队经历 。”1986年,30岁 的孙滇云见证球队首次获得全国中老年足球赛冠军,“那时云南足球很少冒出头 ,我们就像卡塔尔世界杯 的摩洛哥队一样,一匹黑马冲出去。”

  “老人们尤其坚信,只要有人上场,云南足球就不会倒 。”孙滇云记忆里,球队似乎没有难以为继 的时候 ,俱乐部里 的很多人年少时便已相识,他们是校友 、队友甚至 是师生,发展到后来 ,加入了亲戚、同事 、朋友,“我们圈子里大概有200多人 ,‘一友’也从‘一中校友’转变为‘一群好友’了 。”

  8年前 ,球队结束了“漂泊”的日子,在距昆明市中心约15公里的茨坝街道拥有了固定球场 ,但球场地势较高,一到下雨天 ,天然草坪就暴露缺陷,上场 的人都一腿泥,且日常维护费用也比较高昂,众人一商量,又自筹经费翻修了球场 ,“多 的凑一两万元 ,少的凑千百元 。”用国家级裁判 、足球解说员陈晓昆 的话说,“为了有个地方,能把大家和足球拴在一起 。”

  “拴在一起”意味着要先跨越队员间年龄 的代沟 ,再携手蹚过时间的河流 ,至少在这片小小 的球场上,“孤独感”对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是一个陌生的词 。

  无论场上场下,81岁 的陈晓昆都十分自在 ,“训练后,大家分两桌做饭 ,我们老年人牙口不好,伙食既得讲求营养又要讲究火候。”他以牛肉举例,“一份做红烧 ,味道浓一点,给年轻人吃 ,一份做清汤 ,炖烂了 ,适合老队员 。”而四五十岁还没退休 的队员,通常忙不急吃饭 ,为了训练调 的班,还得尽快补上。

  做过心脏搭桥手术 的李崇智则因身体原因被“禁赛”,但训练时间一到,他就会出现在场边指导技战术 ,在这里,几十年从业经验凝结的218条“信条”依然鲜活 ,不会再囿于箱底 的笔记本里 ,在足球的语境里,“当年训练 ,两毛钱买一包辣椒就饭吃”的古早经历 ,也有了更多懂得珍惜 的听众 。

  为了安全比赛,队内最早要求给70岁以上 的队员佩戴绿色袖标 ,起到提示作用,但彼此熟悉后 ,“提示”就种在了心里 ,“我们球队有两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是不能抢老年人的球,只能封堵传球路线 ,二是不能和老年人有肢体冲撞,另外我会尽量把射门机会给他们 。”40多岁 的何庆伟是队里名副其实 的年轻人 ,原本偶尔陪父亲来这儿踢球,在父亲离世后,他便正式成了球队一员,“前辈们脚下技术都非常过硬 ,基本功和对球 的处理方式 ,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最重要 的是 ,他们发自内心 的足球情结,感觉每周训练都在圆梦 。”

  为了“圆梦”,陈晓昆有过一次教训 。“比赛中 ,一个来球位置太好了 ,我没忍住就跳起来甩了一个头球 。”他没料到,以前当运动员的习惯动作,结果造成了脑部出现淤血,从此以后 ,他遇到年纪大的队员就叮嘱:“高球来了 ,用肩 、用胸 ,一定不要拿头顶球,得忍住 。”毕竟 ,伤病的滋味 ,他永远记得 ,“年轻时就因为双膝内侧半月板破裂,我才退队 。”如今,还能坚持在绿茵场上 ,他很珍惜 ,“比分和输赢已经不重要 ,能过球瘾,还能适当锻炼身体 ,这就 是真正的快乐足球 。”

  “我们需要的就 是这样顽强生长的草根足球。”何庆伟认同这套足球哲学,“七八十岁,还能每周聚在一起,换换衣服,为自己一辈子的爱好上场,他们站在那儿就已经 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心头一紧时 ,何庆伟会经常问自己,“今后到了他们 的岁数 , 是不是还能坚持 ?”但看着眼前这些苍颜白发 的足球“少年” ,似乎又找不到给出否定答案 的理由 。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快三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