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app - 大发app
大发app2024-03-27

大发app

(新春走基层)宝成线上的五等小站:“90后”接力守护安全******

  中新网绵阳1月18日电 (邓文鑫)“车站 是第二个家,我们准备了香肠腊肉,还包了饺子 ,在这里好好过个年 。”临近除夕,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雁门镇的斑竹园车站 ,青工郎依王杰一边忙着贴春联,一边说他跟家人商量好了 ,今年除夕他当班 ,就不回家吃年夜饭了。

  斑竹园车站地处西南山区腹地,原名雁门坝站 ,始建于1958年, 是宝成线上的一座五等小站。小站虽小,但位于宝成铁路大动脉上 ,扼整条铁路线咽喉 ,一旦行车组织不畅,便会影响整条线路 的安全畅通 。

  斑竹园车站站长刘胜介绍,火车从邻站进入这里 ,必须经过20多个遂道和10多座桥梁,其中有4000多米长的会龙场隧道和50多米高 的清江2号大桥,而这一桥一隧均 是宝成线之最。

斑竹园车站地处西南山区腹地 ,是宝成线上的一座五等小站。 邓文鑫  摄斑竹园车站地处西南山区腹地, 是宝成线上 的一座五等小站。 邓文鑫  摄

  站长刘胜是一位1994年出生 的小伙,和他搭档的 , 是1992年出生 的副站长尹邦杰。除此之外 ,小站还有5名“95后”青工 ,他们接过老一辈铁路人 的接力棒,坚守小站 ,在春运期间守护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春运期间,由于列车增多,斑竹园车站每天通过 的列车达到了200余列 ,有开往北京、上海、青岛 、福州 、兰州 、呼和浩特等地的客车,还有奔向俄罗斯 、波兰 、德国、格鲁吉亚 的中欧班列 。列车密度大时,助理值班员几分钟就要接一列 。

与信号楼进行安全联控。 邓文鑫  摄与信号楼进行安全联控 。 邓文鑫  摄

  “X8062次,斑竹园站二道通过 。”1月18日12时17分 ,95年出生的车站值班员郭小峰与司机安全联控。2分钟后 ,满载集装箱的中欧班列从车站呼啸而过,一头扎进隧道里,消失在北上的茫芒大山之中 。

  山谷中 的车站,冬天风很大,加上列车通过时卷起的巨大风浪 ,刮在脸上就跟刀子一样 。在现场接发列车 的助理值班员陈林紧了紧身子,全神贯注地监视列车运行 ,顾不得揉一揉冻得发僵 的耳朵 。“远看装载 ,近看走行 。”这位年轻 的小伙子谈起工作显得老道熟练 :“山高路远 ,必须对每趟列车进行严密监控 ,才能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

  “停留车防溜是车站 的安全卡控重点,我们每隔三至四个小时就必须检查一次 ,不能有一丝马虎 。”说罢 ,站长刘胜钻到车下,用手拽了拽卡在车轮和钢轨间的铁鞋 。

  刘胜今年29岁 ,因业务精湛 、工作认真负责被组织选派到斑竹园站担任站长 ,他最大的体会就是 :火车24小时跑,安全工作一秒也不能松 。“车站就 是指挥中心 ,火车要跑得好 ,靠的 是责任心和严格执行作业标准。”他说:“一年365天,无论白天黑夜 ,还是刮风下雨 ,守住安全是大伙 的天职 。”

  “每个车站都需要坚守 ,虽然条件苦了些,但确保大动脉运输畅通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 。每当列车从山谷中安全通过时 ,大家心中无不感到自豪,更觉得自己的坚守有价值 !”刚维护完道岔 的副站长尹邦杰说道 。

  春运期间,每天都有列车呼啸而过 ,可能不会有旅客注意到斑竹园这样 的小站存在 ,但接车、送车,每日重复 ,斑竹园车站这群年轻的“守护者”们却做得一丝不苟,他们坚守小站 、守护安全,为旅客平安出行贡献着自己 的青春力量 。(完)

  • 灵渠,究竟是一条怎样 的渠******

    灵渠 ,究竟 是一条怎样的渠

    ——来自“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计亚男

      开凿于秦始皇时期的广西灵渠,与四川都江堰 、陕西郑国渠并称为先秦三大水利工程,素有“世界奇观”之美誉 ,一直受到中外历史学者 的关注。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翦伯赞在1963年游览灵渠时,题诗赞道:“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 。”

      不久前,“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市召开 ,开幕式的六个主题报告中 ,就有两位学者谈到他们对灵渠的最新研究成果 。

      灵渠究竟 是一条怎样的河渠 ?为何历久弥新 ,至今仍 是学者们津津乐道 的话题 ?

      一条贯通湘漓的天道

      “凿开山岭引湘波,上去昭回不较多。无限鹊临桥畔立 ,适来天道过天河。”这 是唐代诗人胡曾写下 的诗句 ,他把贯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比喻为“天道” ,如同跨越天河的鹊桥一般壮观奇丽 。

      距离桂林东北方向50多公里 的兴安县 ,地处自古就被视为楚越要津 的湘桂走廊 ,有两条著名 的河流发源于此 。一条 是湖湘儿女的母亲河湘江 ,另一条是旖旎风光甲天下的漓江。湘江 是长江的支流,向北流去;而漓江是珠江 的支流,向南流去。

      灵渠全长约37公里,自兴安县城边向北 、向西 ,贯通湘漓两江 。

      据资料记载,当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后,把目光投向岭南地区 。因为秦朝 的疆域以南 ,还有很多盛产翡翠、犀角的宝地,并没有纳入版图。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主帅屠雎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出征岭南地区,对南方百越部落进行征服战争,史称“秦戍五岭”。

      但 是,素来战无不胜 的秦军,这场仗打得十分艰难。因为百越部落西瓯人非常熟悉山高林密、河谷交错 的复杂地形,善于跋山涉水反击秦军,加上秦军又受到粮草供给困难 的牵制 ,数十万秦军一时进退两难 。

      公元前218年,负责军需 的监御史禄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 ,大约四经寒暑 ,至公元前214年,终于凿渠成功,史禄成为开凿灵渠第一人。灵渠 的成功开凿 ,打通了湘江和漓江 ,船只从长江进入湘江 ,再通过灵渠到达漓江 ,可以将粮草运到前线,借此秦军最终战胜了西瓯部落,岭南和中南半岛 的北部正式划入了秦朝版图。

      行走在灵渠南陡边的鲤鱼洲,在状元桥桥头 的凉亭里,立有一块高3.2米、宽1.07米 的古大理石碑 ,刻有郭沫若先生游览灵渠后 ,亲笔题写的《满江红·灵渠》 :

      北自长城 ,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 。闸水陡门三十六 ,劈湘铧嘴二千丈 。有天平小大 ,溢洪流,调分量。

      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 。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 。史禄开疆难复忆 ,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 ,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

      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天气晴明 ,往兴安观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史禄所凿灵渠。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 ,两千余年前有此 ,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 ,同为世界之奇观 。

      郭沫若将灵渠与长城相提并论 。从此,“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说法流传至今 。

      经过历代的维护和修缮,灵渠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功能。经过晚唐李渤、鱼孟威先后修浚,灵渠 的通航功能已十分完善 ,“虽百斛大舸 、一夫可涉” ,灵渠不仅可以运输军需物资 ,还成为中原与海外诸国 、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要枢纽。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系主任江田祥认为 ,在北宋以前 ,南方地区变乱较多,灵渠主要发挥着军事运输功能,为前方提供粮草等后勤保障;宋朝以后,经济贸易 的主要功能逐渐凸显出来了。

      1939年 ,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开通,从此灵渠 的航运量渐渐减少,直至停运 。“如今,灵渠的航运功能已退出历史舞台 。但 是它的灌溉农田 、排泄洪水功能还在延续,灵渠两岸的四万多亩农田,都 是利用渠水灌溉的 。”江田祥说 。

      一道名传千古的奇观

      历史上往来灵渠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 ,把灵渠吟唱。据资料记载 ,可查的古诗词就有400余首 ,散文、历史文献和碑记500余篇,还有一些对联、题刻等 。

      清代诗人袁枚 ,来到灵渠留下《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一诗,形象地描绘了灵渠沿岸 的风光 :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 ,船在青山顶上行。”

      这首诗很有画面感,清晰又生动地描绘了灵渠的山水本色 ,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成为灵渠流传最广 的一首千古绝唱。

      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1986年10月来到灵渠游览后 ,写有《秦渠奇迹》 :“灵渠奇迹两千载,堪与长城共壮怀。振我十亿腾飞翅,马嘶万里催人来。”全诗气势磅礴、激情飞扬 ,令人昂扬向上。

      南陡阁 是后人在渠首修建的一座观景台 。登阁极目远眺 ,灵渠 的工程主体包括铧嘴 、大小天平 、南渠 、北渠、秦堤、陡门等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令人不由地赞叹其设计科学、建造精巧 ,它与当地 的自然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巧夺天工。

      铧嘴, 是一座长达70米 的砌石导水堤 ,位于灵渠大坝 的最前端 ,它与紧接其后的大 、小天平两座分流石坝,共同组成拦江分流的大坝 ,把湘江三成 的水流引到南渠 、汇入漓江,七成的水流通过北渠,回归湘江主航道。

      拦河大坝既可阻水,又可泄洪 ,还能分水。为了建造一个牢固 的坝体 ,秦人将松木纵横交错排叉式地夯实,插放在坝底,在其四围又铺上用铸铁件铆住 的巨型条石 ,使大坝成为一个整体,任凭洪水冲刷,始终巍然屹立 ,创造了“水浸松木千年在” 的世界水利奇观 。

      枯水期间 ,坝面没有被河水覆盖,可以清晰地看到坝基的一块块石头 ,像一片片鱼鳞,连接着清澈 的江水 ,在阳光照耀下,江面和油光的石头交相辉映,闪烁着光芒,炫目 的色彩 ,熠熠生辉 。

      通航,是开凿灵渠 的主要目的。

      因为修建大小天平的石坝抬高了湘江的水位 ,北渠如果 是一条直道 ,势必水流过快,来往的船只容易发生碰撞。因此 ,古人顺着当地 的地理环境,将北渠 的航道修建成弯弯曲曲的形状,使渠道逐渐降低到原来河道 的高度,减缓了江流的速度,这和盘山公路减缓坡度 是一个原理。当地人称之为“弯道代闸” 。

      南渠解决通航的办法, 是修建了一道道陡门,这成为灵渠的又一个奇观 。南渠 的一些地段滩陡、流急、水浅,航行困难。于是,古人便沿着渠道装上若干陡门即水闸,主要 的作用是调节水位,以便船只通航 ,如同现代 的分级船闸 。

      船舶上行时,进入陡门之后,关闭陡门 ,等水流高度达到航行标准时,则船舶进入第二座陡门 ,再将第二座陡门关闭蓄水 ,以此类推 ,逐级前进 。船舶下行时,在到达陡门之前,先堵塞陡门,蓄水达到要求之后,即打开陡门,船随着陡门所涌出的大量水流,顺势而下。即使在枯水季节,也能满足航运的需要 。

      秦朝修建灵渠时 ,是否建有陡门,已无法考证,据鱼孟威《桂州重修灵渠记》一文 ,明确记载了晚唐李渤与鱼孟威修建 的陡门 ,北宋以后又陆续修建,最多时有陡门36座 ,因此灵渠又有“陡河”之称 。其中 ,南渠入口处的第一座陡门,被誉为“天下第一陡” 。1986年,来自世界各国的30多位专家到灵渠考察 ,称赞“灵渠是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 是世界船闸之父” ,证实灵渠 的陡门比巴拿马的电动船闸早了一千多年 , 是世界上最早 的船闸。

      有河就有桥。灵渠的古桥,同样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 。据记载,绵延的灵渠先后建有几十座桥 ,每一座桥都有自己 的故事 。

      例如万里桥 ,相传 是李渤当年维修灵渠时一并修建的,因为从兴安水路行船距唐都长安远达万里之遥 ,“登临桥头回首望,距京已有万里遥” ,遂有万里桥之名 。

      再如马嘶桥 ,民间传说东汉开国名将马援南征至此 ,本欲骑马过桥,无奈桥已朽坏 ,战马嘶鸣不前,于 是马援便卖马重建此桥 ,由此得名马嘶桥 ,为灵渠现存最早的古桥 。

      灵渠人说 ,一座桥 ,就是一段历史 的剪影 。

      置身于灵渠青山绿野之间 ,无论漫步渠畔 ,还 是行舟渠中 ,最令人惊羡赞叹、心旷神怡 的 ,还 是那顺着渠道流淌不息 的清澈渠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的漓江 ,就起源于兴安县猫儿山 的河水,与流过灵渠 的湘江之水融汇而成,多少精华尽在其中 ,多少美景聚在这里 。

      一段永留史册 的传奇

      始建于秦朝 的灵渠 ,当时并未留下多少文字记载 。

      现在可以看到 的最早记录灵渠的史书是《史记》,秦始皇在派大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 的同时 ,“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 ,使监禄凿渠运粮” 。这句话虽然只是简单提到秦军向南攻击百越,监禄即史禄为其开凿灵渠运粮援军 的史实 ,但为灵渠 的由来留下了极其宝贵 的正史记载 。

      灵渠建成后,历代在使用和维护渠道 的同时 ,也为之增添了更多历史记述,这使灵渠的传奇随着渠水 的流淌而不断延伸和丰富起来 。

      1982年 ,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唐兆民(1906—1984)历经四十余年潜心编撰 的《灵渠文献粹编》一书 ,其中摘录从汉代到民国历代文献有关灵渠 的文史资料397条,涉及 的典籍既有经典史书、地方志、类书等 ,也有游记、诗集、辞典及各类杂记 、地理志 、水经 ,还有地图、绘画 、摩崖石刻和碑刻拓本等 ,提供了研究灵渠 的宝贵史料 。

      此后,经过诸多学人 的持续努力,又陆续出版了《灵渠》(郑连第、刘建新著),《灵渠》(刘仲桂 、刘建新 、蒋官员等编著) ,《灵渠志》(兴安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灵渠历史文化价值与文化战略思考》(崔润民著) ,《灵渠轶事》(兴安县灵渠申遗办公室编)等一批著作 ,促进了灵渠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

      今后研究灵渠 的路径 是什么?

      挖掘和利用新史料,需要进一步收集灵渠 的文献资料 。“一方面 ,要更加全面地收集海外材料 ,如报告、游记和记录等,包括越南入华使臣 的汉文燕行文献 ,他们在往返路程中写下了不少有关灵渠的诗文,可体现灵渠在沟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中 的历史作用 。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考古器物、简牍史料的爬梳整理,现在尚有一些没有弄清楚 的地方。”江田祥说 。

      比如 ,有关灵渠开凿之初 的工程构造和形态这一问题 ,需要借助考古材料进行复原 。近年来 ,国内发掘出版了长沙五一广场简牍、乌程汉简等新材料 ,记载了早期岭南地区与湖南长沙 、郴州一带的交通 、贸易等问题。

      江田祥认为 ,灵渠 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要从水运、水利和水文化等方面去着手 ,挖掘和整合灵渠的文化资源、文化景观、名人足迹、地域文化 ,像陡军家族 、漓江渔火 、桂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丰富灵渠 的内涵 。

      这 是研究灵渠历史学者面临 的后续课题。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3日 09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app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