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世纪|五五世纪
五五世纪2023-02-21

五五世纪

后冬奥时代,如何促进全民健身 、推动场馆利用 ?******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1月14日至1月18日召开 。 北京市政协供图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1月14日至1月18日召开。 北京市政协供图

  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刘文曦 杜燕)正在召开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后冬奥时代如何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如何促进全民健身 、如何推动冬奥场馆赛后的可持续利用等成为委员们关注 的话题之一 。

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娜。 受访者供图

  来自体育界别 的北京市政协委员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游泳运动学院副院长李娜就加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她称,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集体类体育运动项目 ,在锻炼中交流感情,在汗水中提升毅力。尤其在北京,相关部门应围绕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出台专门的行动计划,组织青少年前往冬奥场馆等地,参观 、学习 ,交流,让学生在参观中加强沟通 ,在实践中领悟冬奥精神,切实推动北京冬奥精神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

  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认为 ,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面临 的主要问题有 :冰雪项目 的亚文化地位限制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 ;政策扶持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受疫情持续影响,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进程受阻等 。

  针对上述问题 ,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从政府政策制定 、引导市场和社会支持、冬季项目文化提升 、冬奥场馆综合效益协调发挥和注重科技赋能五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其中在注重科技赋能助力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方面 ,建议保障科技成果 的可持续利用;拓展科技成果 的可持续利用;加强虚拟冬奥场馆建设 ,开展大众虚拟体育竞赛,虚拟参观旅游 、虚拟健身等活动 ;加强“陆转雪”“陆转冰”技术应用 。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从服务城市旅游业和服务“全民健身” 的层面就推动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 北京国资公司供图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北京国资公司供图

  北京作为举办城市 ,新建、临建 、改建了诸多大型体育赛事场馆 ,“冰丝带”国家速度滑冰馆 、国家高山跳台滑雪中心等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场馆建筑,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等价值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认为,2022年成功完成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事后 ,将冬奥会场馆用于城市旅游业 是一个方向 。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指出,从“全民健身” 的层面看,可营造有利于滑雪产业良性发展 的社会氛围 。例如将北京冬奥与群众性滑雪运动 的宣传有机结合 ,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滑雪运动中,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滑雪产业,也将有利于冬奥会场馆的赛后利用 。

  据《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0)》测算,预计到“十四五”规划末期 的2025年,中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 ,冰雪旅游收入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围绕如何助力冰雪产业更好发展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建议 ,加快推进冰雪运动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冰雪运动标准体系 ;加强政策资金等支持 ,修建冰雪运动场馆及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群众需求 ;拓展冰雪竞赛表演市场,推进冰雪赛事活动市场化运作提升商业化优势 ;构建大冰雪产业格局 ,将冰雪与文旅 、电商、健身休闲等领域深入融合 ;进一步促进教体融合,健全完善冰雪运动职业体系和冰雪人才培养体系 。(完)

  • 丰收是最好的论文 大学青年教师下田助粮食增产******

      这个冬天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教研室主任魏文武正在挑战一个新纪录。

      夏收之后,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的良田里 ,农户种上了萝卜 、芥菜、泽泻等蔬菜和中药材,来年春天再种下水稻。一年两季的种植模式, 是人们按照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摸索出来 的最优方案 。

      现在,魏文武要尝试的 是“一年三季” 。他领导 的研究团队在12月泽泻收获前一个月左右播种小麦 ,来年5月收割小麦后种水稻 。如果试验成功,将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 ,也意味着农民会有更多 的收获。

      推动粮食提质 、增产 、增效 , 是这名大学教师从教以来不懈追求 的目标 。特别是2018年以来 ,魏文武团队的一批中青年教师依托眉山市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借力“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推动粮食生产不断创造新纪录 。

      “一优两高”是指优质、高产 、高效 。眉山 的这场生产竞赛由当地政府发起,行业、企业 、高校、农户多方参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了生产竞赛的组织任务,魏文武担任竞赛专家组副组长。

      这是一项贯穿全年 的系统任务 。魏文武介绍 ,除了组织竞赛外,团队教师还要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 、示范和推广,对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每年 ,魏文武团队向各地种业企业征集几十、上百个新品种 ,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中试基地开展试验,根据中试结果,挑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 ,再进行更大范围的种植示范 ,并组织种粮大户观摩。

      “种粮大户会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选择中意 的品种 。”魏文武说 ,在这个环节 ,学校团队 的任务就 是帮农户选种质资源。

      农户选中新品种开始种植后,魏文武团队迎来了第二个环节 的工作:技术服务 。他说,新品种大面积种植过程中,团队要协助农户把技术方案贯彻下去 。“这就 是我们专家组存在 的价值” 。

      “一优两高”竞赛吸引了很多种粮大户的参与。太和镇金光村90后种粮大户徐杰说 ,这个过程充满挑战性 ,除了产量、品质等数据指标外 ,大赛还会现场蒸煮米饭,由专家、农户品尝 ,对口感进行打分,俨然一个“比武”现场。

      技术研究工作并不轻松 。每年3月至8月水稻生产季,魏文武平均每周有两三天在基地的田里 ,观察水稻生长情况、收集数据等 。特别 是收获季节 ,面临繁重 的测产等任务,魏文武团队有几十名师生天天在田间忙碌。

      因为经常下田,他车子 的后备厢里常年放着一双筒靴,以备不时之需 。暑假在田里做试验时,团队老师和同学们都在一起,亲力亲为。

      “热 !累!”这 是该学院2020级学生张昶维对今年暑假 的总结。当时 ,四川盆地遭遇了历史上罕见 的高温干旱天气,张昶维等20多名学生加入测产团队,验收今年的粮食生产成果 。

      学生们试图用抹防晒霜来抵御阳光,但发现用处不大,最后只戴了袖套 ,防止割伤 。暑假的这段经历 ,让在城市里长大 的王杰平感受到“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也“对农业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

      下田, 是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学生 的必修课。虽然专业名称里带着“现代”两个字,但魏文武认为 ,无论技术怎么发展 ,下田永远都应该是农学专业学生 的“必修课”,这是他们认识农业的关键一环。

      团队里 的青年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通过组织“一优两高”生产竞赛以及接地气 的研究工作 ,魏文武团队每年都有论文成果发表 ,也锻炼了包括90后青年教师在内 的团队成员 的科研能力。

      近年来,魏文武团队 的多项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累计推广面积587.20万亩 ,最高单产达到969公斤/亩,创造了四川平原浅丘水稻高产纪录。机插秧“基缓追速”施肥技术减少了施肥次数、施肥量,并显著提高产量,仅施肥管理一项的节本增效就超过80元/亩。

      截至目前,通过“一优两高”水稻新品种试验,魏文武团队累计完成340余个水稻品种 的多年对比试验 ,筛选出40个适种该区域的优质高产品种 ,推动区域优质水稻占比由2012年的不足12.45%增长至2021年 的86.55%,解决了本区域水稻产量不高、品质不优的问题 。

      今年8月 ,魏文武被评为四川省农业丰收奖“先进个人”。作为来自高校 的获奖者 ,魏文武认为,如果科研工作不融入粮食生产过程中,就谈不上学有所用。因此他更看重技术推广之后给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带来 的实际改变 。

      他说 :“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 ,比发表论文更令人喜悦。”

      (中国青年报 记者 王鑫昕)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